close
台灣的金融改革已走到十字路口。若要繼續前進,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要釐清改革目標,多注意執行面,最重要的是要營造一個有利於改革的大環境。
  比較國內銀行與國際金融機構的整體表現之後,大多數人可能都會做出這樣的結論:國內金融服務業不符合國際標準。因此,為了達到國際標準,金融改革勢在必行。
  二○○一年通過的「金融控股公司法」,鼓勵金控公司的成立。金控法的通過,帶動了國內第一波金融機構購併的風潮,形成目前十四家金融控股公司。
  整體來說,經過第一階段的改革,國內銀行的表現改善許多。但進步背後真正的原因,恐怕得歸功於二○○三~○四年的經濟復甦。
雖然改革已經得到初步的成果,但目前正在進行的「二次金改」卻遭遇到民間強大的阻力及質疑。
  到目前為止,政府和金控之間已完成一些購併案,如台新金控購併彰化銀行等。然而,最近的台灣中小企業銀行購併案,在工會的強烈反對下流產,加深了輿論對二次金改的疑慮。

公眾財富轉移到有錢人口袋
  輿論質疑的焦點主要有三點。
  第一,公股銀行民營化事實上是將公眾資產,透過拍賣的方式,轉移給少數家族經營的金控公司。雖然改革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,許多人已認定這是將公眾的財富從窮人手中,轉移到有錢人的口袋裡。
  第二,二次金改的目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。市場可以容納多少金控公司是如何知道的?難道提供創新服務及產品的能力,或是創造新市場,不如金融機構的大小重要?而且,就算規模很重要,金控公司的大小難道不應該由市場決定,而非由政府越俎代庖?
  最後,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性任務,該由誰來承擔?
  二次金改雖然遇到以上的質疑及嚴峻的挑戰,政府還是應該要繼續推動金融改革。只是,金融改革的目標應該要更明確,而執行面也應當做一些調整。
  以公股銀行民營化來說,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,並且要分階段讓銀行適應新的營運環境與企業文化。
  第一階段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推動公股銀行的內部改革,以增強其市場競爭力,而不是公股銀行的退場。銀行應該要先進行加強資產負債平衡、人力資源管理、會計準則及風險控管等內部改革。

員工問題應審慎為之
  面對無法避免的員工裁減與重整,必須謹慎為之。改革要能成功,必須要激發員工的才能與熱忱,特別是在營運環境快速變遷之下。同時,也因為這是政府為了改革,而單方面解除了與公股銀行員工的社會契約關係。而且,公股銀行效率不彰或經營不善真正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他們必須配合政府政策,而非管理及員工有問題。
  第二個階段,政府應該要去尋找可以帶來專業管理技術、增進銀行效率的策略投資者。原則上,這些策略投資者可以是國內的或國外的。但不管是選擇國內或國外投資者,都會有被指控「賤賣公股銀行」的風險。前一陣子公股銀行賣給國內家族金控公司,已顯示出這問題。
  至於國外的策略投資者,除了獨立於既得利益團體外的優點之外,在提升銀行營運效率上的能力也比國內金融機構好。這點可由在同一經營環境之下,外商金融機構比本地金融機構的經營績效優良的事實得到佐證。
  中國的國有銀行改革是一個可以參考的例子。中國的國有銀行已成功地吸引一些國外頂尖金融機構的投資,例如美國銀行投資中國建設銀行三十億美元,取得建銀九%的股權。而美國銀行的五十名顧問已經開始進駐建銀,協助改善銀行業務與營運效率。
  因此在選擇策略投資者的標準上,政府不應該只考慮出價最高的投資者,更應當考慮投資者所能帶來的專業有多少。
  民營化通常是處理效率不彰的公家機構最好的方法,但如果在執行過程中演變成圖利財團,就會招致政治上的反彈。一九九○年代俄國國營企業的民營化及拉丁美洲的經濟自由化,就是最好的警惕。
  最後,有一件事必須要強調:銀行也是一門生意。不論銀行業為了進軍國際市場做了多少自家門內的改革,它仍然無法自外於整個經濟大環境。因此,政府也應該積極改善金融企業經營的外在環境,並促進經濟成長,這樣才能保障金融改革的成功。
(作者為世界銀行前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,現任世新大學教授,辜樹仁譯)

資料來源:天下雜誌電子報 (2005-11-0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地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