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照我思索,能理解我;照我思索,能理解人。」

語自沈從文《抽象的抒情》,同時也是沈老身後墓誌銘文。沈從文作為現代文學大家,影響自然深刻,但若要談論教育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禮樂、行為、思考,乃至做人處事方針,非孔子的《論語》莫屬。

《孔子:決戰春秋》上映之前話題不斷,自聽說孔子由山東周遊到韓國之後,原本有移民的打算,但最後還是決定在內地接拍自傳電影,這部由中方投資,奧斯卡製作團隊打造,周潤發、周迅出演的史詩鉅作,不僅有正本清源意圖,內地上映觀眾可以先見識到至聖先師─孔子、納美星人─阿凡達同台較量的場面,話題性、趣味性十足。而畢竟孔子所冀望的,是一個天下大同的世界,如今的現代,禮樂,已成為娛樂、歡樂的樂法,要用傳播媒體創造一個全新的信仰,信服者眾的大同世界。

《孔子:決戰春秋》主要以編年體,事件記述的方式呈現,電影版本則清楚將孔子生平劃分為兩大部分,先是在魯國出仕,見識孔子如何以禮樂制國、謀略抵禦侵犯,計畫平定內亂,還政於君主的過程;後半部則是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間的所見所聞,刻苦困難環境中,顯見孔子與眾弟子仍能以禮相待,為所堅持理想,不離不棄的偉大情操。

孔子循周禮治國,卻能推陳出新,主張廢除活人殉葬的古法,展現孔子宅心仁厚一面,更是因時制宜的思想家。拯救小奴,卻惹怒的宮中掌權貴族─三桓的不滿,其時魯君刻意提拔孔子,更加深與三桓嫌隙。春秋時代,群雄割據,強大的齊國一直想併吞魯國,舉行的「夾谷會盟」,便為了挾持魯君而來,孔子在得不到軍事奧援之下,大軍壓境時能嚇退敵軍,取回多年失地,正是孔子能言的口才和過人的機智謀略。這同時也展現在「墮三都」軍事行動,孔子計畫削減三桓長久來自擁的腹地,目的將大權還於魯君,功敗垂成的窘境並未讓孔子心灰意冷,促使他著眼天下人間,周遊列國,推廣世界大同的禮樂思想。

前半部是孔子一展壯才,風華正盛的年代;後半部則讓觀眾看見孔子,為天下大同理想而遭磨難與犧牲,由人入神的過程。為國家、為天下,相較之下兩者著眼點不同,前者有歷史事件、戰爭場面,佐以機巧陰謀,故事緊湊有連貫性,除了讓觀眾看見一個能言善射的孔子,更體會為理想獨善其身的偉大;周遊列國的過程,看孔子如何在各國宣揚儒家理念,重心更轉移到孔子與眾弟子,師徒間患難中見真情誼,肉身遭難而能超然物外,人間道中亦步亦趨的入世理念,故事轉作形而上的呈現,便也是無論多辛苦,都成為彰顯其偉大情操的存在。

因時制宜、不合時宜,《孔子:決戰春秋》對國人來,就好像一本立體化的教科書,從小習聞《論語》,背書默寫、上課瞌睡歷歷在目,電影能夠以影像呈現孔子一身教育理念、《論語》內文的白話演繹、歷史事件,印象深刻許多,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。相較於前半部緊湊的劇情,十四年周遊列國歷程要在一個小時裡面呈現,沒有明確的事件連貫,情節較為鬆散,而身為孔子所背負的神聖使命,在成神的既定方向下拍攝,讓孔子與眾家弟子的犧牲情操,看起來過於八股。唯一出現在故事外的「子見南子」,的確給觀眾留有充足的想像空間,隱蘊的情慾,一捲珠簾之後的周迅,對孔子藏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同。

這類隱晦的情慾流轉,我們也曾在《臥虎藏龍》的李慕白和玉嬌龍上見過,勾魂美女各有千秋,章子怡的黑布罩、周迅的藍色珠串,都讓中年大叔們好生搖擺,但是強龍硬壓地頭蛇的戲碼,多年來還是等由周潤發擔當。

周潤發身上或許藏有中國千百年來的抑鬱與性苦悶,但是他所顯現的雍容器度與內斂的眼神情色,當前的華語電影恐怕還找不到第二人。近年來發哥進軍國際影壇之後,卻讓人好生擔憂,《神鬼奇航3》的嘯風海盜、《七龍珠: 全面進化》的龜仙人等,一些不著邊際的角色,加上年歲漸長,發哥的戲路開始遭受限制,然而《孔子:決戰春秋》足稱發哥近年代表作品,他精煉而成熟的演技,演活了孔子對於世人的時代印象,甚至補足了電影後半部過度自溺的空泛。

從內地的孔子與阿凡達的星際大戰,到春節前孔子與艋舺混混的角頭之爭,因時制宜、不合時宜,孔子站上了時代的前端,也正遭遇商業的嚴苛考驗。可確信的是,《孔子:決戰春秋》是一部娛樂性十足的電影,浩大的戰爭場面、連環的計謀推陳,都讓觀眾看見一個全新面貌的孔子,而電影在影像上的文化書寫,更能讓觀眾理解到歷史事件的立基點、孔子《論語》情境式的身教言教,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,給我們上了有趣的一課。


http://tw.movie.yahoo.com/moviereview/d/a/100209/3/ivw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地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